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發布研究文章,就參與農業價值鏈對經濟結構轉型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建議決策者通過充分參與全球農業價值鏈和制定適當的貿易政策,推動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文章摘編如下:
當今,我們的食物越來越多地由跨越國界的全球生產系統提供。在阿根廷和烏克蘭收獲的小麥,在哈薩克斯坦和土耳其加工成面粉,隨后出口到意大利制作通心粉、到中國制作方便面,最終供應世界各地的人們。自1990年代初以來,農業和食品貿易的實際增長翻了一倍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已成為全球市場積極參與者,約占現今全球農產品貿易三分之一。技術進步使得生產和貿易流程不斷變革,并促成了農業和食品全球價值鏈的出現。參與農業食品全球價值鏈(AGVC)一直是低收入國家近年來發展政策的爭議焦點,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農業部門產值占GDP的15%以上,是這些國家的主要生計來源。但很少有研究探討參與AGVC在現代農業經濟時代將如何影響國民經濟產值。
一、農業食品全球價值鏈的地理分布
自1900年代中期以來,AGVC發展迅速。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農業產業處于前全球化時期,從傳統的、小規模的、非正式的向更大規模、更正式轉變。自1990年代初,隨著中國成為世界貿易主要參與者,全球貿易自由化不斷擴大,世界各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全球價值鏈的現代化。通過快速的垂直整合,全球領先的雜貨加工商和零售商通過將上游農民與下游客戶聯系起來,成為AGVC的主要參與者。
從全球各國來看,AGVC參與率平均為31.7%,其中農業全球價值鏈參與率(33.2%)略高于食品全球價值鏈參與率(30.9%)。AGVC參與總量較為平均地分布在產業鏈上游(16.09%)和下游(15.67%)。然而,在農業和食品行業的參與并不平均。在農業方面,上游參與度(22.29%)大約是下游參與度(10.91%)的兩倍;在食品行業,下游參與度(19.28%)是上游參與度(11.62%)的1.6倍。換言之,食品和飲料領域的全球價值鏈可能在生產中后向聯系更多,而前向聯系相對較少,因為食品和飲料行業涉及更高程度的外國附加值——包括加工、分銷和貼牌。
圖1:2015年全球各國AGVC參與度
注:a為農業,b為食品行業,顏色越深參與度越高
圖2:1991–2015農業全球價值鏈參與度,按區域劃分
注:藍色實線為農業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紅色虛線為后向聯系,綠色虛線為前向聯系
圖1顯示,歐洲國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在農業和食品行業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都較高。圖2顯示,歐洲國家更多地參與下游(后向聯系),而非洲國家更多地參與上游(前向聯系)(見圖2)。這種參與模式可能是由于歐洲對非洲國家生產的原材料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以便在歐洲生產更多的加工食品而產生的。
二、農業食品全球價值鏈如何改變農業經濟
盡管全球價值鏈的興起改變了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但AGVC是否以及如何影響參與國的經濟結構仍然沒有定論。一種觀點認為,各國將把更多的經濟資源從非農業部門分配給農業部門,因為加大AGVC參與度可能會增加其在價值鏈上的地位進而促進農業出口。第二種觀點認為,各國將把經濟資源從農業部門重新分配到制造業或服務業等非農業部門,將農業生產外包給其他國家,并更多地關注下游價值鏈中的食品加工和貼牌。
通過研究1991年至2015年155個國家的數據發現:
(一)傳統的農業、制造業、服務業遞進式結構轉型模式可能被顛覆。大多數參與AGVC的國家農業部門的GDP份額和就業份額都與AGVC參與度的增加呈正相關。服務業方面也是如此。然而,個別國家隨著對AGVC的參與增加,制造業的GDP和就業份額卻均有所下降。說明在該些國家,隨著對AGVC參與的增加,農業和服務業都在不斷發展,而制造業則在收縮。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現代農業經濟可能通過更多地參與AGVC跨越制造業直接發展服務業。
(二)結構轉型的結果似乎與國家收入的高低高度相關。除高收入國家以外,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的就業比例幾乎完全遵循傳統的結構轉型敘述。
(三)參與AGVC中的定位對結構轉型結果很重要。在將AGVC總參與度分解為AGVC的上游參與和下游參與后發現,跨越式轉型在上游和下游都依然保持顯著。然而,當以GDP份額為結果考慮時,上游參與AGVC與更加農業化的經濟相關;當以就業份額為結果考慮,下游參與AGVC與更加農業化的經濟相關。這一發現意味著上游參與導致更多勞動密集型農業,而下游參與導致更多資本密集型農業。
三、政策建議
(一)如果決策者的目標是通過跨部門重新分配資源來改變經濟,他們或許可以選擇更多地參與全球農業生產。在有關英國脫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重新設計等中,貿易政策更多地側重于保護國內農業免受農產品進口的影響。這種觀點似乎反映了一種默認的預期,即全球價值鏈的融合會改變貿易保護的傳統計算方式。非農業部門往往被視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國家可以在非農業部門重新分配其經濟資源以促進結構轉型,而本研究表明,通過農業全球價值鏈的貿易自由化也可以實現結構轉型。
(二)盡管加大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度以促進結構轉型可能很吸引人,但政策制定者在嘗試開放農業市場時應保持謹慎。本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國家通過參與全球價值鏈實現經濟從農業轉型,主要是因為其參與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相關的中間品生產而非農業相關的中間品生產。由于許多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在農業上具有比較優勢,它們可能會傾向于通過將更多的資源分配給農業中間產品以供出口,從而加入農業全球價值鏈。盡管這樣做可能會實現更高的GDP或就業,但不太可能將經濟轉變為主要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體。因此,貿易政策應旨在改善農業生產中與制造業或服務相關的活動。